优游国际

快速入口

官榷与民

   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,正值西夏元昊变乱之后。凤翔民众支边巩边,财力匮乏,生产凋敝,酒业更为萧条。加之朝廷曲禁过严,酒类官酿,经营者苛利甚重,私酿者常遭杖责、流放之苦。原来“开坛香十里,隔壁醉三家”的酒店,十存二三,亦濒临倒闭。他对凤翔酒业发展颇为关注,在遍访缘由后,他于嘉佑七年(1062)上书朝廷,提出“官榷与民”的主张。即:取消曲禁,官酿私酿并存,官家可用征收经营坐商税和贩运酒类行商税的办法获得酒业收入。并在《上韩魏公论场务书》中,充分阐述了“官榷与民”的理由。“从轼之说,而尽于民,失钱之以贯计者,轼尝粗较之,岁不过二万。失之于酒苛,而偿之于税缗,是二万者,未得为全失也”。他从政治、经济两方面说明“官榷与民”的好处是国家收入不减,而商贾百姓也能得到利益的道理。即使酒税收不回来,落在百姓手里,也便于其休养生息,由穷变富,积聚财力,巩固边防。朝廷遂即准允实施,使柳林酒和整个凤翔酒业生产迅速恢复得以蓬勃发展。酒税成了当时官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。据《文献通考》和《凤翔县志》载:“宋神宗熙宁十年(1077年)之前,全国白酒作坊共184家,凤翔就占56家,凤翔酒税收入在天下诸州酒税定额中居第三位。每年为国家财政上缴20万贯以上税缗,凤翔成了全国闻名的酒乡”。同时,民间酿酒的大发展也促进了酿酒技术的不断改进,作“酒母”用水从刷案水改为泉池天然水,还出现了用老曲末接新曲团表面的新方法。久负盛名的橐泉酒质量不断提高,促进了宋代经济的发展。